广东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未来可期

来源:深圳商报时间:2021-11-29 14:21:47

日前,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与深圳报业集团深新传播智库联合发布《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三个区域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报告指出,这三大区域具有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高、人口聚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共同特点,但又各具特色。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原有基础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较为薄弱,但广东省正在以经济强省建设高教强省,未来可期。

广东正以经济强省建设高教强省

“广东高等教育与经济不相匹配的矛盾,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凸显出来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王伯庆表示,由于原有基础较为薄弱,广东的高等教育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亟须突破。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娇在解读报告时,还特别提到了一个概念——高等教育校均人口规模,即:常住人口数(万人)与高校数量的比。2019年,广东省的这个数据最高,为68.6万人/所学校,这意味着,广东省还需要更多高校,才能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匹配。

与此同时,广东“以经济强省的实力来建设高教强省”的政策导向带来的“追赶”效应十分明显。近几年,广东省生均经费的环比增长率在三大区域最高,在校生数最多且校均人口规模最大,专任教师人数增长率也最高,这都意味着广东省的高等教育未来可期。

同时,基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数据发现,广东对高层次人才具有“双核吸引”特征——既通过本地高校培养,也吸引外地毕业生流入。从“自产自销”模式来看,广东2018—2020届毕业生超过九成在本地区就业(94.8%),高于长三角(87.7%)。从“孔雀东南飞”模式来看,2020届省外本科毕业生流入广东的比例为50.9%,也高于长三角(31.2%)。

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与引擎

高校对于强化原始创新、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等国家战略任务的推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产出指标之一“PCT国际专利申请”为例,2021年深圳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浙江大学位列全球前五,仅次于加州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可见优质高校(尤其是理工高校)在专利方面表现活跃,对所在区域的科技创新集群也有辐射作用。

除了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率和实施率是2020年《关于提升高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动态监测指标之一。从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2018年浙江高校专利授权率最高,北京高校有效发明专利存量最大;2019年江苏高校专利转让与许可数最多,并且带来的收入也最高。相比之下,广东高校2016年之后专利转让与许可带来的收入增幅最高(达到89%),具备上升潜力,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有待强化。目前广东的本科院校占比、高校理工农医类研发人员占比、高校科研经费来自企业的占比等指标都低于北京、上海或江苏。

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型

本年度报告的一大亮点,是新增了聚集高等教育工程教育的年度专题。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型,但高等教育对产业升级的贡献能力还未能充分激活。高层次工科人才的数量不足、专业不对口或能力不匹配是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

报告指出,与产业经济发展规模相比,广东高等工程教育规模还较小。广东省主要通过引入省外高教资源来推动本地理工类大学发展,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引入为深圳本地理工类大学的发展增添了力量;2019年广东理工农医类高校数量以及R&D研究人员数量仅次于江苏,广东省理工农医类的高等学校数量排名靠前,部分高职院校承担了本地区理工人才的培养重任。自2016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广东省通过工程专业认证的数量逐年增加,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广东省通过工程认证的专业从3个增加至37个,增幅明显。

专家们建议,广东应通过政策引领,新建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下的自身定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复合创新型技术人才、对接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与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里高校对区域发展贡献度的测量等途径,激活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能力。

(记者 吴吉)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