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高考增加法治知识占比,从外部施加推动力,能促使各方更加重视,真正将法治教育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中高考增加法治知识占比只是手段,让青少年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初步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才是其背后的应有之义。
近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提升法治教育课时占比,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近年来,中小学法治教育进步不小,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还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存在一些明显不足。比如法治教育流于表面,对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多有忽略等。
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家长没有认真对待法治教育。在这些家长眼里,学科教育当然是第一位的,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可能牵涉到升学,与孩子未来发展有关系,因此也受重视,至于法治教育,大体上就被他们无视了。
家庭教育这样的现状一时难以扭转,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就必须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此番教育部印发《规划》,提出在中高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占比,可以说是一种“倒逼”机制,用“考试指挥棒”来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
对学校来说,法治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相关法治知识,熟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现代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上都是由思想品德课教师负责,而这些老师基本上没有专业学习过法律,或者法律专业水平有限,授课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加强法治教育首先就面临着师资的难题。
此外,法治课堂教育如何实现专门的课程、专门的教材也是问题。设立专门课程,必然要在中小学已经紧张的课时里分出一块,同时还面临着如何从原来的德育课或道法课里独立出来的问题。教材方面,莫说专门的教材,连面向中小学生的法治读物都很稀缺。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法治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来编撰各种教材,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中高考增加法治知识占比,从外部施加推动力,能促使各方更加重视,真正将法治教育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这种明确、具体的指导性政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能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视,也能全面提升学校在课堂教学、课时设置、内容安排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能促使有关方面编写法治教育专门教材、完善教学内容、配齐师资力量,推动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法治教育课,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常态化。
当然,中高考增加法治知识占比只是手段,让青少年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初步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才是其背后的应有之义。